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时辰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古代时辰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
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 时至11时;
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
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ps: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即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5点至7点为卯时,7点至9点为辰时,9点至11点为巳时,11点至13点为午时,13点至15点为未时,15点至17点为申时,17点至19点为酉时,19点至21点为戌时,21点至23点为亥时。
古代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相当于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十二个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每小时有六十分钟,而每分钟有六十秒的时间制度来自西方,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计时工具。但是,在现在的时间制度传入我国之前,我们祖先们依靠的是怎样的时间体系来生活的呢?
古时候,人们没有准确计量时间的工具,只能通过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正如古言所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百姓按照时辰判断时间,依照太阳的高度,如日上三竿,即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一般对应现在早上的9-10,用来形容时间不早了。
人类最早使用计时仪器的原理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其中,圭表是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日晷是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1、关于圭表
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圭表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通过古人进一步研究计算,他们还总结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因此,圭表不但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从而为指导广大劳动人民从事农事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圭表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人类有了自己的计时工具,但其功能有限,完全可以确定的时刻只是正午时分。因此,古人在圭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制出计时功能更齐全的计时装置——日晷(guǐ)。
2、关于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意思是指太阳的影子,原理依然是通过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其由一根晷针和带有刻线的晷盘组成。当太阳的方位发生变动时,晷针在晷盘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长期的观察总结,记录确立了十二个时辰所对应的日影方位并以此来判断时间。例如古时候的“午时三刻”就是指针投影指在日晷盘午时位置的第三个刻度。人类对这项发明的使用长达几千年之久,称得上是计时史上的宝贵结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时辰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时辰是什么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cdggw.com/post/14605.html